|
[武学]带功练拳 作者:巫朝晖 时间:2025-6-22 周日, 上午11:03 [武学]带功练拳 所谓“带功练拳”,是许多传统内家拳修炼者追求的重要境界之一。一般的练习方法,往往是在站桩之后,趁着那一刻全身气血激荡、经络畅通的状态,立刻投入拳架之中,让内劲借势贯穿于拳势动作。这种状态短暂而珍贵,因此被称为“带功”。然而,大多数人的体验都是短暂的——气感稍纵即逝,只能在起手的几招里感到气机如水流般环绕经络,随着拳路推进,气机逐渐涣散,身体迅速回归平常状态,最后拳势空空,只有形而无意、意而无力。 我的经历截然不同。我从不追逐“气感”,也不刻意用意念去牵引气血的运行,更不执着于让每一招都刻意“有劲”。我只是日复一日地站桩、行功,任由结构自然沉淀、经络自然打通。当经络真正被打通,身体成为一条完整而通畅的能量管道时,练拳就不再需要任何额外的铺垫或刻意引导。 哪怕是在清晨的海边,寒风裹挟着6至8度的冷意,天空泛着湿冷的灰蓝色,我只穿着单薄的夏季服装,轻轻起手,架式如行云流水,呼吸自然绵长,气机从脚底涌起,顺着双腿直贯脊柱,经背部如山般的稳定支撑,直达头顶。练拳的过程中,全身皮肤均匀冒汗,温热自生,衣衫微湿,却丝毫不感寒冷。外界的低温无法切断那股从体内涌出的稳定热流,这就是“气机自动运行”的真实体现。 早期,我的练功过程与绝大多数习者无异。站桩之后,趁着身体还沉浸在气血奔涌的状态里,急忙切换至拳架,希望能延续那种带功的感觉。但往往半趟拳还没走完,气感就如退潮般消散,身体的热量骤降,拳势僵硬沉滞,仿佛打的是空壳架子。这种反复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有一天,我察觉到气机开始自然延长。 起初是半趟拳,气感还在;后来是一整趟,热流依旧;再到后来,不论是拳、剑、刀,还是更复杂的散手应用,都可以全程保持气血流转如一条平稳的暗河。没有起伏,没有中断,只要一动,气就随之而动,动作结束,气也平稳回归丹田。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所谓“带功”,其实不是刻意激发的短暂状态,而是一种“常态运行”。 更深层的变化,体现在对“意”的放下。早期练功时,难免心念牵引——起手想着气走任督,行拳想着力达四梢,落架想着气沉丹田。意念的刻意指挥反而让身体僵硬,气机受阻。随着功力积累,我不再刻意去想,不再追逐任何感觉,只是让动作和呼吸自然合拍,结构稳定中轴通畅,气机自然而然地随结构运行。这种“无意而为”的状态,反而让内在运行更深、更稳、更持续。 当身体真正成为一个天然的气机通道,带功练拳就不再是附加的手段,而是内功与拳架融合后的自然表现。那时的拳,不是“为了练功而练拳”,而是拳即是功,功即是拳。 我曾在《自然逆转》一文中谈到,身体的深度变化,往往不是突如其来的爆发,而是缓慢积累的结果。带功练拳亦然。刚开始的时候,我需要借助马步桩让经络热起来,才能进入拳架的状态;后来,随着功底沉淀,经络的通道变成了常态,气机的流动成为了一种日常的背景运行,哪怕没有任何热身,直接抬手走架,气血依旧稳定而充盈。 这种状态的珍贵之处,在于它彻底颠覆了传统对“功”与“拳”的分离理解。许多人以为先练功再练拳,或者练功只是为了拳术服务;而当你进入全程带功的阶段,功与拳之间不再有界限,二者成为同一个系统的自然循环。练拳是行功,行功也是练拳。 如今,我练拳已无需刻意思考任何“带功”的问题。每天清晨,面对海平线,双脚微沉,呼吸自然绵长,拳势缓缓展开,内外一体,气机如泉水涌动,稳定而平和。这就是所谓“不求而自得,不动而自通”。 而这种状态,并不是天赋异禀的结果,而是长年累月、日复一日的稳定训练沉淀出来的自然结果。从半趟拳、整趟拳,到整套拳架,从短暂的气感延续,到全天候的稳定气机运行,这是身体与心意逐渐融合的必然路径。 带功练拳,不仅仅是一种训练方法,更是一种修炼的分水岭。当气机真正融入结构,当动作不再依赖刻意,当拳势自然即是功夫,你会明白——真正的“带功”,从来不是追逐来的,而是积累到一定深度之后,水到渠成的常态。 巫朝晖先生于悉尼朝霞里练太极的剪影 具体训练方法和实证,点击以下链接阅读另一篇“拳起功发” 文章。 [武学]拳起功发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6964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