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学]练拳先练功

作者:巫朝晖

时间:2025-6-22 周日, 下午2:22

[武学]练拳先练功
练拳,先练功。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真正的武术之道,从来不是从漂亮的招式学起,而是从最朴素的桩功入门。桩,是一切拳法的根基。无论是太极、形意、八卦,还是少林、洪拳、咏春,乃至各大门派的隐传体系,几乎没有一个不以桩功为起点。古人说“桩是万拳之法”,绝不是虚言。若无桩基,拳再多也只是空架;桩稳了,一式一动,皆有源头之力,皆有根。
我至今记得刚开始练桩的日子,那是一种极度孤独、枯燥,却又无比纯粹的体验。无风的清晨,或者傍晚的海边,脚下踩实地面,脊柱一节节打开,双膝松沉,双手自然撑圆。看似不动,实则全身每一个细胞都在微妙调整,身体像一张调音中的弦,呼吸自然沉入丹田,气血缓缓流动。当时不懂,只知道每次站完桩,整个人像被彻底清空,疲惫褪去,反而充满力量。多年之后回头看,我才明白,那是“功”的开始,是身体内部的根基正在慢慢成型。
桩功的积累不是几天几月可以速成的。很多人看到别人拳架流畅、劲力饱满,急于模仿外形,却忽略了内里的支撑结构。站桩像是在无声地筑基,把整个身体与地面、重心、呼吸、意念连接成一个整体。根基一旦打好,哪怕是简单的一式出手,也会自然带着骨架之力,拳随意走,意随心发,松沉之间有爆发,圆活之间有直线的穿透。
我练拳多年,真正的转折点,是从“练拳”转向“练功”的那一刻。早期我像大多数人一样,热衷于套路,喜欢把拳架练得漂亮,但始终觉得发力空,打出去的拳总是轻浮无根。后来静下心来,老老实实从桩功入手,日复一日地站桩、行桩、走桩,把身心全部沉入这看似简单的“静”里。那段时间是寂寞的,也是痛苦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气血渐渐充盈,身体结构自然打开,随便一拳打出,力量已经完全不同。
这让我明白了一点:练拳的起点,永远是练功,而不是套路。套路只是外在的形,功底才是内在的魂。太极拳讲“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形意拳说“一身皆拳”,八卦掌强调“走转身换,步随意转”。这些看似不同门派的口诀,本质都是一件事:先练功,让身体成为通透的整体,再谈拳。
很多人误以为传统武术“不实用”,是因为他们看到的,只是走架子、比花样,没有真功底的表演。可传武本身,生于战场,炼于生死之间,是无数前人用命换回来的经验。只是到了和平年代,人们的关注点从“搏杀”转向“养生”,从“技击”转向“修心”,练拳成了缓解压力、保持健康的一种方式。但这不意味着传统武术不能打,能否实战,从来不在于拳种,而在于练的人是否真的下过真功夫,是否把功夫融入血肉。
我曾遇到过一些年轻练搏击的朋友,他们每天汗流浃背,打沙袋、实战对抗、步伐移动,一刻不停。拳速、反应、力量都极为凌厉。相比之下,很多学传统拳的人,每天只走两遍套路,慢悠悠收工,缺少汗水与磨砺,自然谈不上实战效果。实战不是拳种决定的,而是训练强度、功底厚度和实战经验的结果。
也有人说拳击比传统武术更能打,这其实是被现代规则误导的错觉。擂台有擂台的规矩,不能打裆,不能戳眼,不能拿关节,这本就是保护双方的竞技模式。而传统武术的许多杀招,恰恰存在于这些“禁区”里。一旦离开规则,进入真实无限制的环境,传统武术的打法并不逊色,甚至会展现出压倒性的优势。
如今,我练拳,不再执着于追求花样或速度,而是专注于打磨内功。从桩功到行功,再到把功融入拳架,拳、意、气三者合一。练拳的过程,不再是单纯重复动作,而是一种和身体、呼吸、意念持续对话的修行。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发力,都是对身体内部结构的再塑造。
我常说,武学练到深处,都是归于“功”。功不稳,拳必虚。功扎实,哪怕只学一个简单的招式,也能用出无穷变化;哪怕不学花哨的招式,随手一动,也自带根与劲。
练拳先练功,不是口号,而是古人用无数实践换来的经验。只有当你沉下心来,脚踏实地,把根打在土地里,把劲养在骨架里,把呼吸沉进丹田里,拳才会有灵魂,才会真正“活”。
几十年的练功,让我越来越相信一句老话:功夫不到,学什么都浮躁;功夫到了,哪怕随便学一式,也能化为己用。这,才是武学真正的传承与精髓。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69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