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学]结构性坐胯 作者:巫朝晖 时间:2025-6-26 周四, 下午12:50 [武学]结构性坐胯 很多人教“坐胯”,却讲不出其中的真义,往往只是让学者机械模仿姿势,低下重心、外扩双腿,以为这样就是真正的坐胯。可实际上,坐胯并不是简单的形体模仿,而是一个深度结构调整的过程,需要时间、耐心,以及无数次内外贯通的体悟。刚开始练马步桩的时候,我的大腿总是酸胀得厉害,酸胀伴随着微微的颤抖,甚至每过一两分钟就开始发抖,站不稳身形。但奇怪的是,每次站完收功之后,并不会出现那种肌肉疲劳后的酸痛,而是一种轻盈的舒畅感,仿佛全身有一股未曾觉察过的暖流缓缓流动。这让我很早就意识到,这种酸胀并不是普通的肌肉负荷,而是身体内部深层结构被激活、被唤醒的信号,是气血开始运行并试图打通被封闭的路径。 真正的转变发生在某一天,我记得那是冬季清晨海边练桩的时刻,气温很低,寒风切骨,但我的身体却安静而稳定。我照常站进桩里,沉心静气,突然察觉到大腿不再吃力,小腿也轻松了,脚趾自然地贴着地面,却没有任何“抓地”的用力,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松沉。那一刻,全身的重量仿佛被悄悄地“送进了胯部”,整个重心稳稳落入髋关节的深处,胯成为了身体结构中真正的核心支点。站着不动,胯部却像一口温热的炉子,持续地发热,能量在里面不急不缓地流转,甚至有一种细微的涌动感贯穿腰、背、腿的骨架。这种状态,不需要意识刻意引导,它是自然发生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练功之后,结构自动归位、运行顺畅的自然结果。 我很清楚地知道,要想真正做到“结构性坐胯”,必须经历一个缓慢而艰难的“开胯”过程。很多初学者在练桩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让上身前倾,试图靠上身的力量去维持平衡,或者干脆刻意压低身形,去制造所谓“稳重”的假象。但这些其实都是因为胯没有真正打开,髋关节被束缚,身体无法自然沉落,重心落不进胯,结果导致上身和下盘始终分离,外形看似沉着,实际上结构并不稳定。没有真正开胯,身体就无法形成那种“从头到脚自然垂直”的内外贯通,更无法体验到松沉后的通透力量。 开胯是一个极其漫长、极其艰苦的过程。尤其在我从零开始的时候,每一次压胯、扳胯、旋胯、沉胯,几乎都带着明显的撕裂感,那是一种深层关节被迫扩展时的疼痛,尖锐又漫长,像是在提醒你每一步都不能心急。可我很清楚,这一步是任何人都必须经历的,不可能跳过,更不能企图用蛮力一次到位。胯的打开,靠的是循序渐进,是在一呼一吸、一站一沉、一松一放之间,慢慢松开、缓缓调整的过程。时间和耐心是唯一的关键,桩功、步法、意念都只是辅助,核心是让身体在练习的每一刻都进入自然松沉的状态,用稳定、温和的训练节奏去陪伴胯的逐渐放开。这个阶段最忌心浮气躁,更不能硬拉猛扯,因为髋关节一旦受伤,恢复极其困难,那种损伤带来的代价,往往比你练得慢要严重一百倍。 如今的我,站桩时,上身自然放松,腰背如同一条柔软的弓弦,大小腿不再有刻意用力的感觉,脚趾轻轻贴地而不抓地,全身从头到脚像被一条无形的线串联,沉而不垮,松而不散,整个身体的重量像是被稳稳地安置在胯部。那一刻,胯部像是一座“承力的锅炉”,是整个结构发力与稳定的核心,而不是单纯的关节枢纽。这种状态,没有捷径可走,不是看谁懂得多少理论,也不是依赖谁的言传身教,而是无数次的站桩,无数个在沉默中调节呼吸、调整结构、体察细微的时刻,一站一站把它练出来。 当真正做到结构性的坐胯后,你会发现一个几乎颠覆认知的变化:即使全身完全放松,哪怕双臂自然下垂,身体也不会出现任何后仰或失衡的倾向。这种稳定感,不是靠紧绷的肌肉僵撑出来的死力,而是一种结构自然贯通后的力量。胯部在那一刻像是一张看不见的“结构椅子”,静静地托起了整个身体,从头顶到脚底的重量都均匀地落在这张“椅子”上,完全稳固而不僵硬。那才是真正的坐胯标准,不是“练出更多的力量”,而是“找到最精准的结构”,不是用力量去硬撑不倒,而是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自然做到“无力不倒”。 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坐胯从来不是外形上的问题,而是结构上的问题。外行看低桩,总以为桩越低功夫越深,然而高人未必低,大腿酸胀并不一定意味着正确发力,反而往往说明结构还没有真正归位。只有当胯能够完全承接身体的重量,整个人稳稳沉下去,筋骨自然对齐,呼吸平稳,力量从脚底到头顶如水般流畅地贯穿全身,那才算是真正入门。而这种入门,不是技巧上的捷径,也不是一时的刻意模仿,而是脚踏实地地走过一个个重复而沉静的练习日夜,直到结构自然合一,直到力量从内部生根,直到坐胯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内外皆稳,行止皆定。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6965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