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燊
余燊[shēn],男,余燊,男,广东梅县人,20世纪40年代出生于桂林。
纽约科学院院士,北京前沿科学研究所理事、宇宙学和引力中心主任,意大利国际宇宙学和引力中心主讲教授。
1950 年跟父母移民到香港,就读中小学,于1958 年于圣保罗男校Form 5 毕业后立即单身飘洋过海到英国就读高中。于1959 年春以GCE
A-level 四优(distinction in Pure Mathematics, Applied Mathematics, Physics and
Classical Chinese ) 考进了Manchester University 机械工程系(Mechanical engineering )
并获得该大学的奖学金。1962 年获荣誉学士(B.Sc Honours) 就以该校的奖学金继续读应用数学和力学,后又转攻理论物理。1965 年M.Sc
论文为Mechanics of Continuous Media. Ph.D 论文为Magneto-Hydrodynamics and Magnetic
Pulse. 博士期间由Salford University 提供奖学金。在这同时我也开始研究天体物理和宇宙学了。
1981 年为了报效祖国,放弃大学讲师的丰厚待遇,带著英国的妻子,两个小娃,毅然回国。期间经历,于1981 年国内条件,留于后话。
中科院北京天文台的工作,是国务院安排的。当初国务院专家局觉得我在华南工学院的工作并不太适合我的专长。
1981年回国,历任华南工学院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开业区髦天文台一级教授。长期从事理论力学、刚体力学(包括天体力学)、广)相对论和统一场论的研究。
1982 年钱伟长先生还邀请我做他新办 的应用数学和力学 学报的常务编委。
余燊教授的著名研究成果,他认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从微分几何和四位弯曲空间来描写大宇宙;在研究微观世界,即小宇宙上则应用量子力学理论。虽然两个理论同时在研究宇宙,但两者却不能结合起来。而余教授认为两者一定有可以统一的途径。
经过多年的钻研,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成为U(2)的数学群,并发现有关数学群能同时应用在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中。余教授称有关发现为「统一场论」。
当余教授发表了他的理论之后,立刻得到了国际学者的关注和称许。国际宇宙学和引力中心主席SABBATA更邀请他出席在意大利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阐释其研究成果。
1995年,余燊发现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统一的基础是一个新的数学结构,受到意大利国际宇宙学中心主任巴克曼教授爱因斯坦当时唯一在世的助手)和
夏巴塔教授(Sabata)的赞赏,他们邀请余燊到该中心讲学。
上图:九零年代末在意大利国际宇宙学中心参加会议时的照片。
余燊教授左边的是中心主任V. Sabata 教授。群中包括后来得Nobel Prize for Physics 的两位教授。爱恩施坦的同事,Peter G.
Bergmann 和其他世界著名科学家也在其中。
以下是余教授的自述:
我在1962 年左右开始研究宇宙学和哲学的时候,就对老庄的哲学,尤其是列子,感到特别有兴趣。他的宇宙观:
夫有形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日: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
列子的宇宙学就是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天地一太极,人人一太极,万物又一太极。所以列子的宇宙学包括了宇宙的起源,这起源就是灵魂和物质相结合的太极。西方的宇宙学就是探讨物质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跟生命无关,更不用说灵魂了。
但是这太极如何在生活中体会?如何让太极这生命源头启发我的思维和创造?
在英国学习的我,是无法得到答案的。直到有一天,偶然发现一本道家修炼金丹的书,才知道练气功是悟道的基础方法。没有明师指导的缘份之下,只有糊裏糊涂的练。后来多年浪迹天涯之后,回到中国,才开始学太极拳。大约2015年左右去广州的广东武当会馆跟廖师处道长学太乙玄门剑,后来在2017,2018,2019
年跟陈理圣道长学武当太极拳,武当丹剑。
余燊教授太极剑
多年前,余燊教授就开始研究《易经》,他说,《易经》是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根据《易经》的阴阳概念,大宇宙和小宇宙是可以合而为一的。他认为太极也是同样道理,是大、小宇宙的结合与运动。
2024年10月12日余教授应邀出席“国际太极日”,并在演讲后,即兴表演太极。
左起:林文辉、余燊、巫朝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