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踪拳
中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迷踪拳」简介
作者:中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迷踪拳」申报传承人洪润源
中国武林从来就有梁山水泊浪子燕青在河北和山东一带传下燕青拳一说。翻查文献,可考纪录只能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山东泰安(岱岳)人孙通习得迷踪拳术,北上河北沧州传授发展。迄清末开创上海精武体操会的拳师霍元甲因技胜日本武士,而名扬海内外。随着民国八年,得孙中山先生笔下作序言的《精武本纪》一书出版后,迷踪拳取代燕青拳之名不胫而走。
据民国四十四年出版的少林迷踪派一拳谱所载,吾师叶雨亭乃河北省沧县人,自幼习武。年24出任东北长胜镖局镖师。其时蒙北平九门提督王准庆(后擢升北平卫戍总司令)提拔为其军中第一大队总教练,继任七载。后该军队隶张学良,仍再续任教三年。再后得山东督军张宗昌赏识,获礼聘任教于其军旅二年。张宗昌逝世后,叶师投上海精武会。迨日本侵华,只身南走广州湾,任教西营新武堂。至光复后,落户香港南华体育会,传授拳剑武艺,以终其生。上世纪50年代初,北方拳师定居于香港,留影于旧照片中有被称河北三杰者为大圣劈挂门耿德海,迷踪派叶雨亭,鹰爪门刘法孟三人。不才于1950年代末参加彼时就读学校于南华体育会举办的运动会,有幸遇叶师,得拜师学艺。转眼六十余年,习武无间断,前事历历在目,如在昨日。
2009年,国家委派暨南大学到香港普查留存在香港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适逢其会,在下向普查人员申报传承沧州武术迷踪派一拳一剑。并于2014年获国家批核,经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刊登于当年政府宪报。「迷踪拳」及「缇袍剑」遂得以并列为社会实践之中华武术传承项目。迷踪派武术的精义为「以礼待人,忍让容人。能发能收,点到即止」。练习中华武术以强健体魄为目标。潜移默化的武德修为,厥为尊师重道,礼让容人为目的。修习迷踪拳以身、眼、手、步、法为纲,以闪、展、腾、挪为领。迷踪步暗合八卦游移方位。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华传统武术方面而言,术德兼修,立德立人。视武德修养和健体防身为培训的目的。最高目标是促进自身习武者习惯调整肌腱关节,调理脏腑本位。增强健康复元功效,以及增进抗疫自然修复机能,保持身体状况舒适如意,保护日常生活素质优雅。习武更重互相学习。最终目的是传扬与人为善的尚武祟德志气。学武之道,交流互鉴,教学相长,增进友谊,珍重互勉。中华传统武艺,以迷踪拳为例,肩负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曾在不同的大、中、小学校推广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华武术示范,作传统体育科的活动选项。走进校园,作为香港青少年在国民教育的环节,修习中华武术以传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在社会实践而言,是亦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之丰富文娱资源,毋失之交臂。
版权所有:中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迷踪拳」申报传承人洪润源
2024年10月
Copyrights © Tiglion Consultancy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洪师傅练功英姿
左起: 迷踪拳传人洪润源师傅、前香港奥委会主席贝钧奇、香港太极国际学院主席林文辉、澳洲国际气功太极学院主席巫朝晖。
左起:黄国龙、林文辉、洪润源、巫朝晖
摄于2024年10月12日,国际太极日
洪师傅还是一位文物收藏家
上图左起:巫朝晖、洪师傅、林文辉,欣赏珍品收藏
洪润源师傅(右)与巫朝晖 |